【專家文】旅行的目的從來不是目的地 - 太陽實驗室郭彥谷

每週一上午,是我們的例會時間,老師們也會分享上週課堂的上課狀況,一起討論遇到的問題,或是有趣的事情。有次CoCo老師說道:「上週孩子在課堂中吵架了!」課堂中,有爭執也是會發生,不過重要的是老師怎麼處理,好的處理方式,孩子在當中反而會學習到更多。

這兩位七歲的小朋友,一位覺得已經對滑輪很熟悉,可以先討論其他裝置好讓其他同學可以直接加入;另一位則是因為先前幾次的失敗感到挫折,想做比較簡單的部分,於是起了爭執。CoCo老師當下並不是去阻止爭執,告訴他們先做哪部分,反而是聽他們怎麼爭執,帶著他們去看彼此的爭執。

兩個小朋友爭吵的內容,明顯聽出都是為了要解決問題,過程中,偶爾在激動的時候,聲音比較大,情緒上來時,老師會提醒一下,讓他們發現自己被情緒牽著走;甚至在老師提醒下,釐清跟協助孩子表達他們在乎的點,孩子們也會發現自己所說的話,並沒有解決問題時,能很快地回到正題。在爭執了十幾分鐘後,取得共識,決定要進行的任務,他們雖然知道花去了許多時間,但是願意一起承擔,開心地加速完成任務。

事後,也帶著孩子去回顧這場爭執,他們也能夠發現自己在情緒上來時,說出來的話都是為了講贏對方,而不是要解決問題。

看完上面的經過,相信多數的父母或師長,面臨這樣的情況,也都會把握時機,機會教育一番,畢竟現在主流教育價值就是傾聽孩子的聲音,試著用同理心去了解爭吵的原因,只是當大人知道原因後,甚至理解想出解決的辦法時,會是直接告訴他們該怎麼去做?還是點出他們爭吵的原因,之後要他們快速完成?或是引導他們學習將爭執轉化成爭辯,彼此協調找出一個他們自己認為符合現況的做法(就算是錯的)你會偏好哪一種?

個人是比較傾向讓他們自己去找出方法,主要是這種透過溝通、協調找尋共識的過程,比較貼近真實世界的樣貌,無論是在職場或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並不會有人提供解答,甚至沒有最好的做法,只能找到最適合當下的解法,為了要找出這解法,尤其是跟人一起合作時,各自有不同的想法,怎樣能夠不離題,針對問題來找討論,這需要不斷地練習。

成人如此,孩子們同樣也需要練習,現在這時代,師者,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這些事,透過網路很多都可以完成,老師的角色,應該像是位教練,讓他們實際去面對狀況,適當引導,善盡提醒的責任,但是由他們自己去決定要走的路,並且接受承擔最終的結果。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除了解說、示範,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實際做做看,再做的過程中,透過手來感覺當中的樂趣與難處,才是真的學習。

這種的學習方式,說真的,在前期快不起來,甚至老是做錯,老師還要協助排解紛爭,過程中,也常會遇到失敗,但確實會從當中學到許多,不只是「結果」的事情,而是在過程中去體悟參透許多道理,在當中,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持續去操作,熟悉如何摸索,找尋合作,多面向的學習吸收,像是滾雪球般,呈現等比級數越滾越大,學習速度與素質也會越來越快越好。

但是,我也知道這樣講很容易,很像不食人間煙火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在現實場域中,老師面對班級人數、課程教學還有家長各方的壓力,要當個好教練,並不容易,尤其是要老師一人去承受這些壓力,也太不公平,必須要能夠得到家長的支持,課程的調整,人數的控制,都要一起配合,才有辦法提供一個,學得到過程,而不只是追求結果,單一答案的方式。光是老師自己看到問題時,要先耐得住性子,不說出解法,就是個挑戰了!要能做到一個重視過程,不只是追求目標達成的學習,是需要老師、教學環境還有家長共同配合,才有可能真的做到。

旅行的目的,從來不是目的地,而是過程中的體驗,一趟旅行從前期的準備,旅程的奔波,目的地只是過程中的一環,學習也是一樣,是一趟學習歷程,檢驗學習成果,也只是一個停靠站,如果在歷程中,一步步確實去做好,相信得到的成果也會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