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元宵節提燈籠的日子就要到了!想找一個快速製作燈籠的方法,於是望著一堆之前收集的早餐紙杯,隨意的剪裁亂兜後,做了一個有點像燈罩、又有點像花藍的「紙杯燈籠」,裝上七彩LED燈泡後,效果還頂不錯的呢!
Read More你知道甚麼是Afols嗎? "AFOLs" 是指「成年樂高愛好者」(Adult Fans of LEGO)的縮寫。這個詞彙用來描述那些年齡較大、已經成年,但對樂高積木仍然保持濃厚興趣的人群。這些愛好者可能對樂高的建模、創作、收藏和社群活動都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同樣的名稱,也可以看到Kidsters、或者是Kidults(Kids+Adults),也就是- 愛玩的大人。這些愛玩的大人都有一個共同點 - 喜歡玩玩。
相信你身邊總有這樣的愛玩的大人。這些愛玩的大人們喜歡遊戲和收藏,也許曾經因為是書呆子而被嘲笑。但時至今日,許多人則是以自己是玩具粉絲為榮。這些愛玩的大人,辦公桌上可能有一輛特殊的模型車,收集不少的漫畫,或者至少擁有一件印有最喜愛角色圖案的運動衫。不論熱情是什麼,對於這些擁有強大購買力的粉絲,總有一些東西符合他們的口味。復古產品、奇幻、科幻、動作、策略 - 對於這些領域的任何興趣,都有相應的玩具。
2024年紐倫堡玩具展的主題是 “Life's a Playground - Kidsters、Kidults & Co.” (生活就是個遊樂場 - 給愛玩的大人) 。本次展覽的亮點,針對在在四個類別(Collectibles、Premium Collectibles、Creative Fantasy 和 Tabletop Games),把玩具從給孩子的概念上,在擴大到大人的世界中 !
Read More積木除了堆疊和拼接兩種玩法,還有一種是磁力相吸,我們稱作「磁力建構片」,裝有磁力的積木或建構片很容易上手,也很好玩,不過磁力建構片該怎麼選擇呢?哪幾家品牌比較有名?如果你想知道有哪些磁力建構片品牌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Read More感官盆是什麼?感官盆是怎麼樣的遊戲方式,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感官盆適合0歲-6歲、感官發展旺盛的學齡前兒童而設計出來的,英文叫做Sensory Play或Messy Play,通常感官盆遊戲會盡可能地在裡頭放入各種不同材質,或是加上主題性的探索,讓小孩可以在「玩」這一個盆子的過程中,自由探索、盡可能地開啟他們的五感體驗。
Read More每年三月櫻花季總是吸引好多人上山賞櫻,趁這個時節可以帶孩子玩什麼櫻花主題的 STEAM 活動及美勞手作呢?分享8個適合融入教案的花草遊戲,也很適合在家玩,讓小朋友認識植物喔!
Read More年年有魚魚魚~~~餘!快過農曆年了,我們在這兒一點過節氣氛都沒有,想帶E哥做一些魚的勞作、把家裡佈置一下,放上有過年的氣氛的東西,讓他了解原來過農曆年是可以布置成這樣啊!也告訴他「年年有餘」的由來:過年要吃魚代表年年都有剩。
Read More寶特瓶蓋也拿來玩?是玩到沒東西玩了嗎?別緊張~你知道嗎,寶特瓶蓋可以用來當作新年春節家庭活動,也可以用在培養幼兒專注力、反應力以及數學能力上,同時增加親子關係,讓孩子有足夠的刺激。寶特瓶蓋取得容易,想要做美勞、diy玩具,甚至教具來玩遊戲,都是非常棒的回收利用方法!今天腦媽想跟大家分享5個用寶特瓶蓋製作的玩具和遊戲,每一樣都非常簡單,3-6歲小朋友都適合,快來一探究竟!
Read More【新年手作】 好運蛇進來~紅包袋創意手作
Read More貪食蛇來啦!超酷跨年手作DIY 帶小朋友一起迎接新年春節
👶🏻工作名稱:跨年手作👶🏼適合年齡:三歲半以上👶🏽學習目標:培養美感、享受玩索不同藝術媒介,感受節慶氣氛。👶🏾準備材料:紙盤、剪刀、彩色筆。
Read More在作畫的時候,除了一般的畫布之外,有一種素材隨手可得,卻又非常好玩的東西,那就是 - 石頭。石頭本身有不一樣的紋理,加上凹凹凸凸的坑洞,非常好發揮依些特別的創意! 在石頭上畫畫,利用石頭本身的造型,搭配上不同的創意,可以帶著小孩玩出非常多的創意跟遊戲喔 ! 這篇文章會介紹有關於石頭彩繪的選擇,以及相關步驟,還有畫完以後可以玩甚麼樣的石頭遊戲,用在整個主題式課程上是一個蠻有趣的方向喔!
Read More說到做實驗,腦海中是不是出現穿著白袍、戴手套、護目鏡的科學家印象呢?其實,科學實驗可以很生活化,甚至可用來設計遊戲或製作科學玩具,更是一種親子共學的最佳方法喔!
不過該如何帶孩子一起玩實驗呢?有哪些科學遊戲適合幼兒呢?
今天,分享三個操作簡單、效果驚艷的科學實驗,首先有觀察親油、親水端的彩虹牛奶漩渦;探討鏡像原理的百變萬花筒,以及自己養結晶體的結晶星星DIY,每一樣都好好玩,你準備好了嗎?
Read More我家孩子才一兩歲,什麼樣的磁性積木適合一歲的孩子呢?今天我們就用來自日本的People磁性積木來為大家示範,適合剛開始接觸磁性積木,有甚麼樣的玩法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