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透過觀察孩子玩遊戲,理解孩子社會化的行為發展
社會化遊戲發展
人類最初的社會行為發展在胎兒期就開始了。胎兒在子宮內是透過聽覺和觸覺,來感覺外在的刺激。出生之後,孩子會開始與照顧者作互動,進入了社會行為發展。孩子進入兩歲以後,互動對象增加,孩子會開始與其他大人、同儕的孩子進行互動,互動行為也更加複雜。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的生活層面、互動技巧、延伸的社會行為也會有所轉變。
幼兒在與他人的遊戲行為代表著個體與外在接觸的行為表徵。當幼兒的社會接觸越來越複雜時,遊戲的行為也會愈來愈愈顯著。這些社會化遊戲行為包括:學習輪流、等待、能與他人合作、分享、組隊等等。這些社會化的行為很難透過知識傳授獲得,多數是在幼兒在遊戲中習得的。
Parten (1932) 觀察孩子社會化的遊戲行為,發現孩子在進入遊戲中會有六個階段:無所事事行為、旁觀行為、獨立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和合作遊戲,這六個階段定義出孩子如何從觀察進入遊戲的過程。
一、無所事事行為
孩子還不會產生遊戲社會性行為,他們頂多只是漫無目的的隨處走走、看看,有時孩子會重複一個動作,但這個動作並未有任何目的,有時只是因為好玩或有趣重複相同的動作。
二、旁觀行為
孩子雖然會開始觀察別人,但還沒有真實的遊戲行為。他們可能會給予玩遊戲的人意見,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們並沒有在遊戲當中。這類型的孩子不同於無所事事的行為,他們是會在可觀察到他人的距離內進行觀察。
三、獨立遊戲
孩子已經開始進入遊戲行為,但是他們是單獨自己一個人在玩,他們會各自玩自己喜歡的玩具,但並沒有企圖和別人分享,或跟他人一起玩,他們會很專注自己的遊戲,也不會去參考別人在玩什麼。
四、平行遊戲
孩子依舊是各玩各的,但是他們彼此所玩的玩具、材料、遊戲都相似,但是他們只在一個平行的空間中,彼此不會影響對方。他們會互相觀察對方,但是還是會回到自己的遊戲中,自己一個人玩。這時遊戲已經產生可以平行的相處,但遊戲中依舊是個別遊戲,沒有互動。
五、聯合遊戲
孩子會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此時的活動會有一些溝通的內容,孩子彼此之間會分享玩具、交談自己在玩什麼,但是他們彼此之間並沒有明確的任務分配、也沒有合作的目標。這時的孩子較少去控制誰可以在團體中玩,也不較不會委屈自己去配合整個團體的活動。
六、合作遊戲
孩子會在團體中遊戲,這個團體的組成是共同為了一個目標,如:完成作品、一起角色扮演、互相競爭等等。這個時期孩子進入的真實社會化的遊戲行為。他們會開始以不同社會互動行為在遊戲中進行合作遊戲。
在Parten (1932)針對幼兒遊戲行為的分類上,幼兒如何從無社會化行為轉向可以互動的社會互動行為,這是一個遊戲互動的過程。 Parten (1932)觀察孩子社會化行為會隨著年齡增加,社會遊戲也會隨之增加。在Parten的分類上面,幼兒發展社會化的遊戲行為是一個向上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發現較具未來社會化行為的孩子會有較高的社會化的遊戲行為。
另一個遊戲社會化行為的學者,Smilansky (1968),將兒童遊戲分為四個社會性行為,並以「戲劇」的方式進入孩子的遊戲行為世界。Smilansky (1968) 描述的社會化戲劇性遊戲行為需要有六個要素行為,這些要素包含了:模仿角色扮演、有關玩物扮演、關於行動和情境口語扮演、角色扮演的持續性、互動、以及口語溝通六大要素。
一、模仿性角色扮演
幼兒擔任一個扮演角色,並表現出模仿的行動或言語的模仿。如:孩子模仿電視裡面的角色動作和說話口氣。
二、有關玩物的扮演
幼兒可以拿娃娃或是一些替代的物品、玩具來替代真實物品,並會移動這些物品來扮演一些角色。
三、關於行動和情境的口語扮演
幼兒可以用口語來替代一些無法達成的行動和情境。如:現在我在飛、現在這裡是海洋等等。
四、角色扮演的持續性
幼兒在一個角色或遊戲中可以持續10分鐘以上的一段時間,並且會編制這個角色遇到不一樣事情的反應,或是離開這個角色後,回來後還能繼續扮演該角色。
五、互動
在遊戲中至少兩個以上的幼兒在情境中產生互動,他們會扮演各自角色,並有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行為。
六、口語溝通
進行遊戲中,孩子與孩子之間會有口語進行互動。
Smilansky (1968)探討孩子在扮演、假裝、演戲在遊戲中的差異,他認為幼兒在模仿角色時就是在建立他們的社會性行為的認知。因為戲劇性的模仿遊戲不僅是包含表徵和假裝,它還包含對真實的調整、組織的技巧、推論和爭辯,最重要的它是一系列社會行為(Smilansky & Shefatya, 1990)。
遊戲可以提供孩子社會化行為的一個工具,孩子透過遊戲的行為慢慢地與這個社會接觸,觀察孩子的遊戲社會化行為,就是了解孩子對社會行為最明顯的方法之一。
Credit @ 教育知識學園(作者: 湯梓辰)
教育是什麼?專業又是什麼?家長、老師、教育專業學者又該如何將複雜的教育專業簡單化?筆者(湯梓辰) 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在經歷過不同工作專業領域,希望能藉由傳遞教育相關知識,提供出一個指引、參考的方向。想了解更多教育知識?可以與湯老師邀稿。
E-mail: jttang0@gmail.com
湯梓辰老師網頁:https://joniangelat.wixsite.com/jttan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