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學會獨處

我們現有的社會有一種強烈的觀念,認為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因此我們的教育、教養及兒童發展觀念,通常都著重在如何訓練孩子與他人、或是社會相處。這些狀況雖然是訓練出了人類在社會化的活動,卻也營造出人類的另一個弱點,那就是「害怕獨處」。

其實,人類在獨處的時間就是我們發揮創意、人格發展、經驗整合的重要時間。許多人認為我們教養孩子,需要多與孩子接觸,保護孩子不受到孤寂的襲擊。然而,我們是不是就因此忽略了讓孩子享受獨處的空間呢?

孩子獨處的重要

獨處是兒童成長過程的基本需求,獨處有助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慾、有助於孩子經驗的內化、調整、和整合,有助於孩子獨立性格品格的形成。孩子學習是一個過程,接受訊息、調整訊息、整合訊息是學習的一個過程。而獨處的階段正是幫助孩子將經驗調整和整合的重要時間。

兒童發展的階段,孩子需要獨處才知道自己的力量,才會體驗到自我的價值,反映出自己的人格特徵,造就健全人格發展。當孩子在獨處的過程可以促發孩子的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當然獨處是最重要的發展出孩子的自我人格的最佳時段。

獨處與寂寞的差異

寂寞與獨處之間的差異是「寂寞是種壓倒性的痛苦經驗,寂寞的感覺是當與人接觸時,需求未被滿足的一種心態」。寂寞的感覺其實在幼兒時期就有了,這種感覺比較像是自己未感受到家庭的重視,所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的心態。

獨處是一個人的狀態,這種狀態不一定有寂寞的感覺。因此,獨處是一種型態,而我們所要訓練孩子的是希望讓孩子在獨處的時候不會感到寂寞或與人疏離。

孩子獨處的能力這是在嬰兒時期就可以發現。觀察發現,當嬰兒能夠在母親離開後還能平靜的自處,不擔心母親會因此不見,也不會擔心自己的需求不會再被滿足,這時的孩子就具備了獨處的能力。

因此,可以正常獨處較長時間的孩子依照心理學家的說法,代表着這些孩子能夠自我調節情緒、對環境或四周較有安全感。

孩子會獨處的功效

1、獨處有整合的作用

就研究顯示,獨處是進行我們人類的整合過程,當然獨處也包含人類睡眠時間。人類的整合過程會將自己一日所接觸的刺激整理,這個包含我們每日所接受的學習、所承受的壓力,以及我們身體所花費的精力。因此,讓孩子安靜的獨處,並不是壞事,而是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消化自己一天所接觸的刺激,讓它可以安靜下來,對身心靈都有極大的幫助。

2、獨處有助提升創造力

獨處時會提供給孩子自由自在的空間,這些自由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研究顯示,無法忍受孤獨的孩子,通常創意發展相較於可以獨處活動的孩子低。研究也發現,通常因為特殊狀態而渡過孤獨童年的人,想像力及創造力也就特別發達。

為什麼獨處可以提升創造力呢?

因為獨處時間,我們通常會進入自我協調、自我反省的階段,這些階段就是有同於冥想的方式,去關心自己的內在與自我,之後再將自己的認知結構重組,而創造力產生是在於新概念間的連結和組合。在獨處時段,我們可以將環境的刺激減低,心智結構也比較不會被外界所干擾,此時思考更具流暢性,也可以有多重的不同組合,來增加創造力。

3、獨處可以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

在獨處的階段,人類通常會對一個依戀的對象產生一些投射的思考。這個對象可能是自己的家人、愛人、暗戀的人、父母、或是一些自己很關心的人。這些投射的思考不論是真實或假想的,都會產生對人的思念,這也會產生與人增加親密感的投射。相信許多家長在跟孩子住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會跟你鬧脾氣、不聽你的話,但是當孩子遠離你,有自己獨處的時段後,當孩子再看到你時,就會格外的親密,這就是獨處時,人會將自己關心的人投射思考,就產生了想念。

過多獨處可能併發的孤獨症或自閉

孩子都會有正常的獨處階段,正常的獨處像是: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小秘密、自己的小空間,只供自己去享受這個自由的空間。這種獨處很正常,孩子會需要一個人的時間和空間,通常孩子進入五歲的時候,有些孩子就會開始享受自己的獨處時光。

但是,過多的獨處,並不是件好事,人畢竟是需要在社群中活動。過多的獨處,或是過於喜歡獨處的孩子,有時可能是併發孤獨症或是自閉症的徵兆。通常有孤獨症或是自閉症的孩子會在三歲之前觀察的出來,這會有三點特點,可以留意一下:

1、人際交往障礙

不願與人溝通、害怕人群、很難與正常人有社交關係。

2、語言障礙

在與人溝通時,沒有太多語言或是沒有任何語言,有時只有向鸚鵡模仿的樣子,別人重複一句,孩子回一句,語言發展有滯後的徵兆。

3、情緒與行為異常

對物品有怪異的興趣和玩法。對於一些聲音、畫面過於太敏感,會注意到正常孩子不會注意的事情與細節。

通常這類的孩子喜歡獨處,是因為他們無法與其他人相處,無法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到相關性,無法說明每件事情形成的原因與結果,不能明白生活經驗背後的意思。如果家長遇到孩子是因為這些原因而喜歡獨處,建議還是要找專業的醫生來了解。


Credit @ 教育知識學園(作者: 湯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