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孩子可能有過動?關於ADHD過動症你該知道的 5 件事

常聽見有人會取笑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認為他們根本就是過動兒,然而真正的過動症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簡單。過動症(ADHD)是兒童精神疾病中最常見且影響廣泛的一種,根據統計,一般兒童人口當中約有5-10 %的人被診斷出患有此病。如果你是一位教師,該如何有效地與孩子的家長進行溝通呢?而若你是一位家長,又該如何進行自我評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呢?本篇文章首先帶大家了解過動症常見的行為症狀,並提供一套有效的評估標準。同時,我們也將針對 5 個關於過動症的常見迷思進行澄清,並教導老師們如何與家長進行更為順利的溝通。一起來深入探討這些主題吧!

目錄

孩童出現哪些行為可能會被視為過動症?

如何提前幫孩子自我評估?

若孩子可能有過動問題,身為老師該如何告知比較好?

發現有過動症可以諮詢哪些管道?

關於過動症,家長常出現的5個迷思

結語

 

老師說孩子可能有過動?關於ADHD過動症你該知道的 5 件事

 

一、孩童出現哪些行為可能會被視為過動症?

攝影師:Jeff Yang

1.   注意力明顯不集中:經常在課堂或做家庭作業時分心,無法長時間專注於一項任務或活動。

2.   忍不住走動:在需要保持安靜的場合(如課堂上),常常離開座位四處走動或站起來。

3.   無法安靜地玩耍:即便是在玩耍或休閒活動中,孩子也難以保持安靜,可能不定時出現大吼大叫的情況。

4.   容易被外界刺激分心:對周圍的聲音、光線或其他刺激物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5.   行事衝動:在問題還沒問完時就急著回答,或在沒等到他人完成講話時插嘴打斷。

6.   沒辦法「等待」:在排隊或等待時顯得非常焦躁、不耐煩,無法安靜地等待輪到自己。

7.   忘東忘西、搞丟物品:經常忘記帶作業、書本、鉛筆等學習用品,或經常遺失重要物品。

8.   無法完成任務:經常未能完成學校作業或家務,對任務表現出缺乏持續的興趣。

9.   打斷或干擾他人:對話或遊戲時容易唐突插話、打斷遊戲,不顧及別人的感受或情境。

10.  不停地說話:即使在不適合講話的場合,也會持續說話,似乎無法控制自己。

圖/玩具腦繪製

二、如何提前幫孩子自我評估?

孩子有以上情況不代表就真的是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很複雜,有可能是不適應新環境,或爸媽吵架、離異、搬家移民等有關係。因此,在出現上述狀況後,我們要進一步觀察:

1.   孩子是否小於 12 歲?

據醫學統計,過動必須在12歲以前就出現症狀,才比較能診斷是過動症。

2.   症狀是否出現在 2 個場合以上?

比如在家以及在學校都會出現相類似的脫序行為,並影響到學習與人際關係。

3.   症狀出現是否至少持續 6 個月以上?

滿足以上評估條件,你還可以使用「兒童注意力量表」 來簡單判斷孩子是否有需要看醫生。如果項目「不專心/分心」的百分比超過80以上,而「過動/衝動」、「對立/反抗」兩者都偏低,而孩子這樣的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ADD或ADHD。

擷取自兒童注意量表評估結果

三、若孩子可能有過動問題,身為老師該如何告知比較好?

攝影師:Mizuno K

當老師發現某位孩子的行為特殊,勸說多次依然不見改進,那就有必要讓家長知道狀況,並尋求專家幫忙。然而很多家長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甚至認為老師是歧視,因此親師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若你是老師,你可以這樣做:

1. 提前準備具體的觀察結果

  • 在與家長溝通之前,把孩子的具體行為記錄下來,包括出現的頻率和持續時間。例如,孩子在課堂上是否經常分心、無法靜下來,或者是否表現出衝動行為。具體的例子可以讓家長更清楚地了解你所觀察到的情況,而不是只給出籠統的描述。

2. 保持客觀和中立,避免直接給孩子貼標籤

  • 溝通時盡量保持客觀,不要使用“問題”或“缺陷”等詞語,也要避免直接提及“過動症”或“ADHD”這樣的標籤,而是描述你觀察到的行為。可以說:「我注意到孩子在某些時候很難集中注意力」或者「在活動中會有過於活躍的情況」。

3. 提供正面反饋

  • 在討論孩子的問題前,先提供一些正面的反饋,指出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現得很好。這樣能讓家長對孩子的整體發展有全面的了解,而不會只看到問題。

3. 讓爸媽知道一切是出於關心

  • 讓家長知道你是出於對孩子發展的關心,而不是批評或指責。並積極強調希望與家長共同合作,幫助孩子更好地調整。

6. 建議進行專業評估

  • 若時機成熟,家長的態度也比較開明的話,可以建議家長考慮尋求專業評估,比如兒科醫生或兒童物理治療的協助。

充分溝通以外,後續的追蹤也很重要,過程中請持續表達出願意和家長一起協助孩子的態度,並主動告知校方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這樣一來可以減緩父母的焦慮,同時更快讓孩子有機會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喔!



四、發現有過動症可以諮詢哪些管道?

ADHD過動症需要由家庭、學校、醫療及社會多方面介入。家長需多了解孩子的特性,多參加親職教育、相關諮詢活動,帶著孩子建立常規,玩一些注意力訓練的遊戲。

學校方面則是要重視老師和家長的溝通,結合輔導、特教、及醫療等資源協助學生,與家長攜手協助幼兒。

醫療方面,可以至「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上搜尋離自家最近的兒童精神科。比如住在板橋區,搜尋結果如下:




五、關於過動症,家長常出現的5個迷思

最後要來講一下迷思,沒有人喜歡孩子治療及吃藥,但過動症是一種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且治療期間很長的疾病,因此有一些常見迷思還是需要你我來再次釐清,比如說:

迷思1:孩子只是好動,哪有什麼 ADHD?

你是否也覺得孩子只是「太好動」了,不需要太在意?但其實,過動活潑是兩回事!ADHD 是一種大腦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並非個性問題,醫學早在1904年就已確認 ADHD 的存在,是需要醫療介入治療的精神疾病喔!

迷思2:ADHD 診斷不夠嚴謹?

有人說診斷 ADHD 不夠嚴謹,會不會把普通的孩子誤判為有過動症?事實上以現階段發展來說,診斷 ADHD 是一個嚴謹的過程,必須經過專業醫師的長期觀察、問診,並結合家長與老師的反饋,提供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迷思3:等孩子長大就會自然好轉?

「長大就會好吧?」你有這樣想過嗎?但根據研究統計,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半的 ADHD 孩子成年後依然會受到症狀的困擾。所以還是建議在7到12歲的關鍵時期及早治療,才能完整避免對學習和人際關係產生長遠的影響。

迷思4:治療會讓孩子依賴藥物吧?

目前治療 ADHD 的藥物已經有超過50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對孩子是安全的。這些藥物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恢復專注力,並不是讓孩子依賴,如真的有疑問,請多與主治醫師溝通喔!

迷思5:藥物會影響孩子發育嗎?

關於藥物可能影響孩子身高與體重的擔憂,研究顯示,雖然一些孩子在治療初期可能出現食慾下降,但長期來看,他們的身高和體重並未顯著異於常人。此外,醫師可以根據孩子的狀況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副作用。

以下影片清楚說明5個有關ADHD過動症的家長迷思,你是否也想過同樣的問題呢?看看影片吧!

結語

呼~家長老師真的辛苦了呢!這篇內容是不是滿嚴肅的呀?對 ADHD 孩子來說,學齡前與小學階段是治療的黃金期。及時的介入不僅可以減少學業和社交困難,也能幫助孩子避免情緒和行為問題。父母應該根據醫師的建議,並與孩子共同評估治療方案。

此外,多和孩子玩遊戲也是很好的行為管理喔!接下來推薦你看這篇比較輕鬆的文章:「專注力不足原來是玩得不夠?8種從小提升專注力的遊戲及教具推薦」,裏面有許多開放式遊戲的好處及玩法教學,足以幫助你好好陪伴孩子喔!

更多好文

Vira Duan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