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孩子常常出手打人,怎麼辦?
聽過許多媽媽有這樣的困擾:我的孩子到遊樂場或公園,常會出手打身邊的小朋友,怎麼辦?
當下只能急忙跟對方家長道歉,跟小朋友說不可以這樣!
但下次相同的情況還是不斷重複上演......
您的孩子也遇到一樣的狀況嗎?
靜下心來觀察孩子,找出孩子打人的原因
通常孩子有這樣的情況時,我會鼓勵爸爸媽媽們,仔細地去觀察孩子打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孩子。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原因。
1、想和別人玩或吸引注意力
許多孩子打人時其實並沒有惡意,只是因為想要開啟和別人的互動,但缺乏正確的觀念與互動技巧,加上孩子通常不清楚如何控制力道,於是「拍」常常就變成了「打」或「推」。
如何引導孩子?
(1)教導正確的互動方式
帶著孩子在情境下練習和其他小朋友用適當的方式開啟互動,例如:握握手、揮手打招呼或是問別人: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並且告訴孩子打人會帶給別人什麼負面的感覺。
(2)事前的預告與提醒
出門前就可以先和孩子討論:等一下要和小朋友玩要怎麼做?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別人會不喜歡的?透過事先的規範與預告,減少孩子不適切行為的發生率。
(3)事後的鼓勵與讚美
當孩子做到了我們的要求,別忘了給孩子正面的鼓勵,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對了、進步了。
實際例子
哲哲是個活蹦亂跳的孩子,對許多人也都很熱情,但想和其他人玩時常常會用拍打、突然地擁抱或臉靠別人很近地打招呼,於是常常會嚇到其他小朋友,對於像哲哲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在遊戲的情境裡練習以下互動技巧:
(1)叫別人的名字取代拍打。
(2)在擁抱前要先詢問別人的意願。
(3)打招呼時要站在一步的距離下。
2、把在家裡的互動模式帶到外面
許多孩子常常出現打家人的行為,可能是為了表達生氣情緒或純粹好玩,如果在家裡這樣的行為沒有被即時制止與引導,孩子很可能會覺得「打人是沒關係的」,於是便常常把這個行為帶到外面去和其他人互動。
如何引導孩子?
從改變在家裡的互動模式開始做起,當孩子在家裡出現打別人的行為,不能讓孩子覺得「沒關係」。
要嚴肅地告訴孩子被打的人會有什麼感覺,並且請孩子道歉,家人間要溝通且統一原則,避免孩子產生困惑。
3、當下發生了讓孩子生氣的事件
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總會有一些小衝突,當孩子情緒上來卻沒有適當的應對與抒發方式時,很容易出現生氣打人或推擠的行為。
如何引導孩子?
(1)同理情緒,但不同理行為
當衝突事件發生,我們可以根據事件同理讓孩子生氣的部分,同理情緒能讓孩子冷靜下來,但不代表我們要同意孩子打人的行為,我們依然要在孩子冷靜後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並讓孩子根據打人的行為作出彌補,例如道歉。
(2)引導孩子察覺情緒並用適當的方式因應
我們可以在事情發生後或事情發生前,和孩子討論:生氣時要怎麼辦?
例如和別人表達感受、離開現場、深呼吸、和爸爸媽媽說、抱娃娃......等,並且在情境下引導孩子察覺自己快生氣的情緒,提醒孩子立即做出能讓自己的冷靜的因應方式。
實際例子
玩溜滑梯時,有人不小心撞到了祐祐,於是祐祐很生氣地打了小朋友,甚至氣到快要哭出來,這時我們可以告訴祐祐:小朋友撞到你,讓你好生氣,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生氣,但再生氣都不可以打人!
你可以跟小朋友說:你撞到我了,或者跑來跟爸爸媽媽說。
你剛剛打小朋友的行為是不對的,請你馬上和別人說對不起。
4、身邊有讓孩子模仿「打人」的對象
孩子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常常反映出身邊的人事物。
仔細想想,孩子身邊是否有讓孩子模仿打人的對象?可能是孩子的同學、手足,甚至是我們不自覺中成了孩子的模仿對象。
如何引導孩子?
如果無法改變孩子所處的環境,那就教導孩子如何判斷對錯,和孩子討論哪些行為可以學習模仿、哪些不行?以及這些行為會帶來什麼結果。
如果孩子是模仿家裡的兄弟姊妹,我們可以試著改變被模仿的對象,例如:糾正哥哥打人行為,讓弟弟知道不可以模仿打人。
平常我們也要留意自己是否有無心的動作讓孩子誤會了?如果真的有,我們也應該及時向孩子解釋清楚。
最後,推薦大家一些情緒行為相關的繪本。
非常適合和孩子一起共讀與討論唷!
1、《毛毛兔的情緒成長繪本》
2、《小恐龍的情緒繪本》
3、《賴馬情緒繪本系列》
包括:《生氣王子》、《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愛哭公主》......等。
4、《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系列
包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腳不是用來踢人的》、《說話不應該傷人》......等。
Credit@吳姿盈 職能治療師
在這裡,我希望藉由分享遊戲活動與教養觀念,幫助每一個孩子與家庭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