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文】建立孩子的同理心,從情緒教育開始!

什麼是同理心?

所謂的同理心就是:

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人的處境、情緒、行為,

並且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可能與自己不同。

 

一個人有了同理心,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學會尊重、包容與真切地關心他人。

 同理心,是在發展良好人際互動關係時,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也是每個人一生都在學習的課題。

 

同理心的發展?

在發展的里程碑中,三歲是孩子開始能發展出同理心的年紀,三歲前的孩子看世界的角度是非常自我中心的。

孩子只能理解我看見什麼、我感受什麼、我想要什麼,三歲後才能慢慢透過學習建立同理心。

 然而,孩子的同理心並非天生就能發展出的能力,必須透過後天適當的教育與引導來學習。

 

如何教會孩子同理心?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發展出良好的同理心,但究竟同理心要怎麼教呢?

以下提供一些簡單的原則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1、規範孩子的同時,別忘了告訴孩子「為什麼」

要發展出同理心,孩子必須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我們常常會規範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但我們常常忽略的是: 告訴孩子為什麼?

在規範孩子的同時,我們可以透過教育讓孩子知道:這些行為會帶給別人什麼感受與後果?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打人,就要告訴孩子被打的人會有麼感覺?

以及因為被打的感受不好,自己可能會面臨失去朋友的後果。

我們希望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奔跑或大聲喧嘩,就要告訴孩子公共場合裡做這些事會如何影響別人?

奔跑可能會害服務生翻倒食物、喧嘩可能會害別人無法好好聊天吃飯......等。

 

一句「不可以」,後面有許多「為什麼」可以和孩子討論。

當孩子知道了「為什麼」,才能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行為規範。

2、反過來想一想,讓孩子試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和孩子對話的過程裡,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去思考:

如果換成自己,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如果今天你想好好看一部卡通電影,結果電影院裡的其他人一直大聲說話,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如果今天你跌倒了,身邊的同學都在笑你,你會有甚麼感覺呢?

 

當孩子真的無法透過想像體會時,甚至可以藉由演練的方式,讓孩子親身體會某個行為帶來的情緒感受。

例如 : 讓孩子感受玩到一半玩具突然被搶走的感覺、被推倒的感覺、想認真做一件事旁邊的人卻大聲說話的感覺......等。

 

讓孩子像是肚子揹著一顆大球來體驗媽媽辛苦懷孕的道理一樣。

因為體會,才能了解。因為了解,才能同理。

 

 

3、鼓勵孩子發展正向行為,讓別人產生好的感受

除了教育孩子避免做出讓人感受不好的行為,要讓孩子發展出良好的同理心與人際互動關係。

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發展正向行為。

除了規範孩子不能隨便搶別人玩具,同時我們也要鼓勵孩子與別人互相分享玩具、點心,讓孩子體會分享的美好感受。

除了提醒孩子避免去嘲笑別人,同時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如何去觀察並適時幫助需要幫忙的人,讓孩子感受付出得到的美好回饋。

哪怕只是一句感謝或鼓勵,也許都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

 

4、透過繪本,開啟我們和孩子的情緒對話

除了生活中的機會教育,繪本也是個非常好的媒介,讓我們有機會在故事中,開啟和孩子的情緒對話。

除了故事劇情,我們可以常常和孩子討論故事中角色的想法與感受。

例如:

你覺得為什麼小雞會倒在地上哭呢?你覺得為什麼獅子會不開心呢?

你覺得被朋友幫助的小豬會有什麼感覺呢?你覺得都沒有朋友的刺蝟會不會很難過呢?

常常帶領孩子運用同理心去思考別人可能的感受,以及情緒背後的可能原因,能夠幫助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同理他人的能力。

 

透過繪本的討論,也能讓孩子慢慢學習到:原來有些人和我有過一樣的想法和感受。

像是《貝蒂好想好想吃香蕉》裡的貝蒂,那種不想要別人幫忙但自己又做不好的挫折感。

 

也能漸漸透過我們的引導試著去了解,原來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生理、心理、成長環境的不同,

而和我有著不同的對事物的看法或感受。

像是《看得到?還是看不到?》裡的主角,去了不同星球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5、身教重於言教,讓孩子身處在同理的環境中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常常會照出身邊大人的樣子。

當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有同理心的人,我們也要學習成為有同理心的大人,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榜樣。

我們希望孩子有禮貌,那我們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榜樣;我們希望孩子有規範,那我們也要成為能規範自己的大人;我們希望孩子學會同理別人,那我們也要常常關心孩子的感受。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就要讓孩子在充滿同理的環境中長大。

願我們和孩子,都能透過同理心,更願意去包容尊重接納身邊的每一個人。

Credit@吳姿盈 職能治療師